查看原文
其他

2019年度全国宣传推选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暨疫情防控最美志愿者上海先进名单及事迹


2019年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名单公布,上海有6名最美志愿者、5个最佳志愿服务组织、8个最佳志愿服务项目、5个最美志愿服务社区和5个疫情防控最美志愿者入选。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故事!



上海入选者名单

  最美志愿者(6人)

韩   颖(女) 上海光影之声无障碍影视文化发展中心负责人

金   晶(女) 上海金晶志愿者工作室负责人

张心亚(女)  上海张心亚助残工作室负责人

魏   刚         上海市宝山区淞南五村第一居民区学雷锋志愿服务站志愿者

解海霞(女)  上海市蒲公英志愿者服务队负责人

王   韬         上海市东方医院急诊部常务副主任、科普志愿者


  最佳志愿服务组织(5个)

上海市红十字造血干细胞捐赠志愿者俱乐部

上海市“党的诞生地”志愿服务队

上海市海上搜救志愿者总队

上海市豫园为民服务志愿队

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百雁”志愿者服务基地


  最佳志愿服务项目(8个)

上海市支教中国2.0远程教室志愿服务项目

上海市静安区“爱在临别时分” 安宁疗护志愿服务项目

上海市新沪商“人之老”社区助老志愿服务项目

上海市松江区新浜镇“乡村茶馆课堂”志愿服务项目

上海市金山区海棠小学“行走的LOVE”爱心志愿服务活动

上海市“心扶”——失独家庭心理关爱志愿服务项目

上海市嘉定区“阳光蒲公英”重度居家残障人士关爱志愿服务项目

上海市“风信子”脑卒中健康志愿服务项目


  最美志愿服务社区(5个)

上海市静安区静安寺街道

上海市长宁区华阳路街道

上海市徐汇区斜土路街道江南新村居民区

上海市浦东新区洋泾街道

上海市黄浦区小东门街道


  疫情防控最美志愿者(5人)

张志勇  上海市张志勇学雷锋工作站负责人

严   洪  上海市音速青年志愿服务中心理事长

傅向东  上海健康医学院退休教师

卜一凡  上海市普陀区文化馆职工

刘   轶  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急救员、上海市红十字志愿者



先进典型事迹
最美志愿者



韩颖,上海光影之声无障碍影视文化发展中心负责人。

韩颖曾是名教师,即使因病双目失明,也不曾向命运低头,不放弃传递爱的信念。在残联的指导下,她携手各界志愿者,为广大看不见或看不清银幕的视障观众制作无障碍电影,为视障朋友们留住光和影,用行动诠释了自强自立、感恩奉献的精神,用声音向世界传递出社会的温度。



金晶,上海金晶志愿者工作室负责人。

最美火炬手“金晶”,现任普陀区国有企业总监事主任,长期担任市残疾人联合会兼职副理事长。2011年4月6日,以金晶命名的“金晶志愿者”工作室成立,是第37个市志愿者服务基地,基地组建了35支志愿者队伍,通过网络报名等方式吸收了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志愿者上千名。成立以来,金晶志愿者服务基地已经组织开展了3000余人次参加各类志愿服务活动,有环保、河道保护、爱心助残、心理疏导、扶贫帮困等等。身披无数光环的金晶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近年来,她结合自身职能特点,聚合资源,带动更多人投身社会公益活动,如市志愿服务文化推广季之跟着明星做志愿、宜川路街道“宜法同行”公益项目、残健融合城市定向赛等。


张心亚上海张心亚助残工作室负责人。

张心亚投身社区助残服务事业逾15年,她带领着30余名志愿者为1600余名社区残障人士服务超过3万小时,至今已有21位智障人士走上了工作岗位。2017年,她罹患癌症并接受了手术与化疗。在治疗期间,她也时刻惦记着阳光之家的孩子们,病情刚有好转便立刻回到了他们身边。胡锦涛、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先后来访视察。


魏刚,上海市宝山区淞南五村第一居民区学雷锋志愿服务站志愿者。

75岁的魏刚从事志愿服务已有16年,3年前查出癌症晚期后,他一直保持乐观的心态,争取在有限时间里通过志愿服务实现人生价值。他担任了淞南镇关工委中心组组长、基层理论宣讲团团长、淞涛读书会会长、基层党支部书记、人民调解员等十几项社会职务。在志愿服务中不仅帮助了别人,也延长了自己的生命长度、拓展了生命宽度。



解海霞,上海市蒲公英志愿者服务队负责人。

2006年起,解海霞免费为社区为居民提供心理热线服务,为遇难家庭化解心理危机。2012年,她组建“蒲公英”志愿者服务队,为上海乃至全国残疾人提供线上线下各类志愿者服务。2018年,她被评为“上海市杰出志愿者”。2019年是她探索脊髓损伤者“希望之家”服务模式的第十年,她十年如一日,积极创新服务内容,帮助广大伤友重启新的人生。


王韬,上海市东方医院急诊部常务副主任、科普志愿者。

王韬,上海市东方医院灾难医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急诊医学部常务副主任,长期从事健康科普和应急传播工作,是新媒体时代医学科普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创立了“达医晓护”医学科普志愿者团队,提出了“医学传播学”的学科构想并付诸实践。曾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状,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国科协“十大科学传播人物”,是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首批成员。


最佳志愿服务组织



上海市红十字造血干细胞捐赠志愿者俱乐部

上海市红十字造血干细胞捐赠志愿者俱乐部成立于1999年6月5日,一切为了造血干细胞捐献事业的需要,为更多的血液病患者带来生命的希望。服务项目贯穿造血干细胞志愿服务全过程,主要有:全市爱心献血屋服务、市红十字会和血液中心服务、造干知识宣讲、大型血检现场服务、服务供者、造干护送转运、志愿者保留回访(志愿者沙龙)、关爱血液病(重型地中海贫血)患儿、AED+CPR培训等。



上海市“党的诞生地”志愿服务队

1993年,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学雷锋服务队成立,2019年更名“党的诞生地”志愿服务队。现有讲解接待、宣誓教育、场馆服务、活动执行等志愿岗位。近1年来,“党的诞生地”志愿服务队服务总时长超过1万小时,接待服务观众逾200万人次,提升了观众的参观体验,为诠释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注入了新的活力。



上海市海上搜救志愿者总队

上海海上搜救志愿者总队成立于2015年,是全国首支海上搜救志愿者团队,立足上海卓越城市定位,将志愿服务和海上搜救工作相互融合,大力弘扬“奉献、坚持、勇气、挑战”的海上搜救志愿服务精神,广泛参与海上应急搜救、海上应急处置、海事安全宣传、涉海慈善公益等工作,成为上海海上搜救领域的重要社会力量。



上海市豫园为民服务志愿队

豫园为民服务志愿队是由豫园地区民兵为民服务队发展而来并不断壮大的志愿服务组织。他们以雷锋为榜样,坚持志愿服务36年如一日,风雨无阻。36年来,豫园为民服务志愿队在一次次的志愿服务中体现豫园人的热情和专业,通过不断深化服务、拓展功能、创新品牌,传承志愿精神,助力城市文明,将“微笑志愿、温度豫园”传递给每一位市民和游客。


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百雁”志愿者服务基地

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百雁”志愿者服务基地以“百雁”志愿服务队为核心,运用社工专业方法,注重志愿服务项目化、品牌化和规范化管理。基地积极营造“百雁”志愿服务文化氛围,形成“百雁”助聋关爱门诊、“关爱生命成长”、“邵余亮团队”培育、“病友会•点亮生命”等多个志愿服务品牌,牵头成立“汇健康”医联体志愿服务联盟,凸显医联体特色,创新志愿服务管理模式,为社会文明进步传播爱的正能量。


最佳志愿服务项目



上海市支教中国2.0远程教室志愿服务项目

2014年起,上海市支教中国2.0远程教室志愿服务项目通过互联网为偏远农村小学提供实时互动课程,缓解农村师资紧缺、地区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问题。400多位上海和北广深等二十多城的社会人才(包括30多位中国海外留学生)志愿者自发组建,教授科学、计算机、英语、音乐、美术等课程。支教中国2.0已在欠发达地区41所村小搭建运营远程教室,每周上课189节,5年累计服务8000多村小学生。


上海市静安区“爱在临别时分” 安宁疗护志愿服务项目

上海市静安区“爱在临别时分” 安宁疗护志愿服务项目关注癌末患者的全人照顾需求和社会大众的生死教育需求,依托安宁疗护平台,创新生死教育方法,为临终患者家庭及社会大众提供生死教育服务。项目已接收志愿者2500余人次,陪伴2400余名临终者平安离开,向近万名社会大众传播生死教育,并在多家机构推广应用。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在上海这座有温度的城市被不断传递。



上海市新沪商“人之老”社区助老志愿服务项目

由上海新沪商联合会发起的“人之老”社区助老志愿服务项目,以“让空巢老人不再孤独”为主旨,招募65岁以下年轻老志愿者,常年结对服务本社区70岁以上独居的年长老,以“‘小老’帮‘老老’的服务模式,对独居老人施之援手。历经10年,形成常态、实现长效,845名志愿者,已累计为4750位独居老人提供了101.7万小时非正式照料服务。



上海市松江区新浜镇“乡村茶馆课堂”志愿服务项目

松江区新浜镇“乡村茶馆课堂”志愿服务项目始于2013年。六年来,志愿者们始终秉持着“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理念,用送教上门的志愿服务形式将课堂搬进了茶馆,深入乡间地头。2018年起,茶馆课堂以丰富的送教内容、新颖的送教形式,将新时代文明实践理论及党的方针政策播撒在11个村,得到了老年村民的一致认可,切实营造了终身学习的良好氛围,是新时代下关爱乡村老人、服务乡村振兴的创新举措。



上海市金山区海棠小学“行走的LOVE”爱心志愿服务活动

“行走的LOVE”爱心志愿服务活动是以学校“星天地创意体验中心”小海星慈善中心为主体,海棠共同体、共建单位、家长们共同创造的志愿服务体验实践平台。致力于开展垃圾分类志愿行、节能环保文明行、少年儿童平安行、创城小小志愿行等各种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向结对学校爱心捐赠、送教上门,与贵州塘房小学交融式爱心结对,马云公益基金会等浸润式志愿服务,让爱不断接续、继续行走。



上海市“心扶”——失独家庭心理关爱志愿服务项目

上海市白玉兰开心家园家庭服务社在全国三八红旗手赵红娣社长的带领下,凝聚心理咨询、社会工作等专业人才,投身“心扶——关护失独家庭项目”志愿服务中,独创“三加二”模式,为失独群体提供心理干预、精神抚慰和生活关怀,帮助他们走出哀伤、重拾生活希望并回归社会。8年来,从一个街道覆盖到全市16个区,从30户延伸到5000户,服务近10万人次。



上海市嘉定区“阳光蒲公英”重度居家残障人士关爱志愿服务项目

阳光蒲公英——重度居家残障人士关爱志愿服务项目设立于2012年,志愿服务队由社区党员、专业助残社工、医务工作者、高校大学生等志愿者组成,主要服务于嘉定区65名有需求的重瘫居家残障人士。项目以重度居家残障人士的需求为重,秉承精心助残、诚信服务的理念,定期上门开展量血压、用药指导、微心愿、送绿植、“我带你看世界”、一对一康复护理、上门理发等志愿服务,用爱与专业服务为这些重残人士家庭带去多彩生活。



上海市“风信子”脑卒中健康志愿服务项目

“风信子”脑卒中健康志愿服务项目创立于2013年,是以脑卒中患者及高危人群为服务对象,以关怀、康复、预防为服务出发点,通过专家面对面、卒中英雄、老曹论茶、放飞心灵、线上咨询、免费检测和租赁6大特色服务,下沉社区,积极传播红十字文化,培育红十字志愿团队,打造品牌队伍,为患者提供专业性、延续性、公益性的康复指导,为卒中高危人群提供一级预防服务。


最美志愿服务社区



上海市静安区静安寺街道

静安寺街道是楼宇党建发源地、文明社区创建先行者。针对白领白发集聚、驻区单位众多的特点,坚持顶层设计、社区融合,以区域化党建为引领,以志愿服务中心为平台,精准匹配志愿需求与资源清单,培育200余支志愿服务团队、50个特色品牌,广泛吸引党员群众参与志愿服务项目1800多个,构建起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和谐社区共同体。



上海市长宁区华阳路街道

华阳路街道地处中山公园商圈,面积2.04平方公里,辖21个居民区,户数2.7万户,户籍人口7.9万人,现有注册志愿者15856人(占常住人口20.2%),志愿服务团队107个。作为凝聚力工程的发源地,华阳街道坚持党建引领,传承发扬“双四百”精神,围绕“凝民心民意,创文明实践;聚民智民力,建最美华阳”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目标,聚焦“老城区、老年人”区域特点,找准志愿服务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让志愿服务成为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新动力。



上海市徐汇区斜土路街道江南新村居民区

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斜土路街道江南新村居民区开展志愿服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江南“我家人”用“船文化+志愿服务”的模式,开展美丽楼道、环保船舫、志愿者培力等系列主题活动,推进美丽楼组建设,融洽邻里关系,社区志愿精神蔚然成风,匠心精神代代传承,呈现一个个鲜活而富有温度的生动实践。



上海市浦东新区洋泾街道

洋泾街道座落于上海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前身是拥有700多年历史的古镇,社区内注册志愿者逾21153人≥15%,下属77个志愿服务团队,累计超过325万小时的志愿服务时长, 近两年提供志愿相关培训超1万余人次;有效凝聚社会各方力量,建立志愿服务项目培育机制,根据志愿服务目标对象的具体需求,打造了洋泾志愿者培训师、五峰公益图书馆志愿者、党员“爱心管家”等志愿活动品牌。



上海市黄浦区小东门街道

小东门街道在“博爱家园”项目发展中构建9176名红十字志愿者为主体的社区志愿者网络。形成1个服务中心、16个服务站、12个服务基地和6个交通文明示范岗的志愿服务体系。项目遵循“双向联系、双向服务、双向受益”的“双向认领”工作机制。自18年以来,累计服务时间 543228小时,服务对象超过19000余人次。“博爱家园”是跨越国界、种族、贫富的美丽社区。


疫情防控最美志愿者



张志勇,上海市张志勇学雷锋工作站负责人。

疫情期间,张志勇日夜坚守防疫一线,在上海南站及3个居民区默默奉献,累计服务时长达280小时以上,服务近4万人次,并带领26名团队志愿者参与各类志愿服务。本就不算富裕的他,个人捐款累计24600元,捐赠物资近27000元。同时,他还组织徐汇区退役军人志愿者们成立“Tony小分队”,帮助百余名一线工作者和志愿者解决了理发难题。



严洪,上海市音速青年志愿服务中心理事长。

在疫情防控初期,严洪带领上海音速青年志愿服务中心建立上海火车站服务点,迅速有序展开工作,还亲自联络调配了一批防护衣、医用手套、防护眼镜、防毒面具等防疫装备,保证前线志愿者的基本防护。在志愿服务站点的基础上,他参照野战指挥部规格,建立了户外营地,利用LED营地灯、行军桌椅等设备,提供特殊照明,搭建集指挥、办公、会议、仓储等于一体的多功能区域,满足了志愿工作的日常需求。



傅向东,上海健康医学院退休教师。

傅向东作为“抗疫卫士”临时党支部书记,带领上海健康医学院44名毕业班的医学生走向“新冠流调追踪排查”紧张工作中,他们在专业部门的指导下,协助做好密切接触者的追踪排摸、信息核实和医学观察等志愿服务。他连续30天(累计志愿服务时长360小时)在疾控中心参与志愿服务工作,与学生们一起加油。

卜一凡,上海市普陀区文化馆职工。

自疫情暴发以来,卜一凡始终坚持在抗疫一线,多次参与志愿服务,累积志愿服务时间超过200小时。3月,卜一凡第一时间报名参加机场防疫志愿服务工作,圆满完成14天艰巨工作任务。期间,他还运用自己的业务专长,创作歌曲《妈妈,我们等你回家》《回响的誓言》等作品,并通过新媒体推出,传递抗疫正能量。其先进事迹被新民晚报、光明日报、人民网、东方网等多家媒体报道。

刘轶,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急救员、上海市红十字志愿者。

有困难冲在最前面,刘轶坚持与医护人员一同把重症患者送入重污染病区,将病人抬抱至床,毫不畏惧零距离接触。援鄂40天,救援队累计出动738车次,转运2626人,其中重症255人、轻症2371人,确保转运病人零死亡,全体队员零感染,安全行车零事故,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


点击“在看”,传递志愿正能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